台北市繼「公辦民營托嬰中心」及「社區公共保母」政策之後,計畫於明年推出「平價托育補助」政策,預算增編「2歲以下兒童托育補助1.8億元」。未來只要家長將2歲以下幼童,送至「簽約」的私立托嬰中心(後文簡稱私托)或社區保母,就可再多領二千至三千元不等補助,此消息一傳開,引發各界注目。而台北市社會局也將在各地區辦理說明會,對私托的簽約、定價等後續細節,進行意見蒐集。
平價托嬰政策雖立益良善,在財源無慮的台北市倘能順利開辦,對正在努力打拼新手爸媽而言當然是件福音,但以市府財政支出而言,是不是真的「把錢花在刀口上」呢?而對於其他財源短絀的縣市而言,若有心仿效,則適合以怎樣的方式來打造「友善生養」的城市,而不只是讓托嬰政策成為執政績效叫賣場,競相爭喊「平價、平價」呢?
台灣俗又大碗的飲食消費文化,已經直接、間接地讓黑心食品充斥,而今,連我們的托嬰服務也要追求這樣市場環境嗎?